抗战中的新疆丨“新疆号”划破长空 奔赴抗日前线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宋雅文
“大家看,这段视频讲述着献机运动的往事,让我们循着一帧帧黑白影像,一同回望那段峥嵘岁月。”7月18日,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展厅里,五年级的小讲解员穆合丽沙·阿不都热依木清脆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。
她身旁,几位参观者正凝视着屏幕上的画面。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光影记录,在小讲解员的讲述中,渐渐拼凑出烽火年代里,新疆各族民众与祖国同呼吸、共命运的赤诚画卷。
从边疆起飞的“新疆号”
1938年8月24日,10架“新疆号”飞机,满载着新疆各族民众对抗战的无私支援,飞往抗日前线,参加了武汉保卫战。它们向日军发出猛烈打击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中国空军力量薄弱,在与日军的空战中处于劣势,飞机数量匮乏成为制约抗战的一大难题。
此时的新疆,虽交通闭塞、经济相对落后,但各族民众的爱国热情却如熊熊烈火般燃烧,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回应着前线的呼唤。1938年,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总会发起捐献飞机援助前线抗战的运动。
“当时的新疆地广人稀,各族民众生活困难,却纷纷响应号召,无论男女老少、何种职业,都踊跃解囊相助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机关团体到普通家庭,捐献热潮如燎原之火,势不可挡。”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闫存庭说。
闫存庭介绍,新疆的献机捐款有个鲜明特点——实物占比极高:温宿县一位妇女慷慨捐出丈夫生前留下的27个金元宝;一位78岁的老太太,捐出了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;喀什一位贫苦寡妇,捐出了自己一穗一穗拣来的一袋小麦;若羌县的农民、矿工等各界群众集体捐献300只羊、80头牛、32峰骆驼……
在我国著名爱国宗教人士马良骏的倡导下,迪化(今乌鲁木齐)及周边的献机捐款迅速开展。商贩拿出经营所得,农民变卖粮食牲畜,连生活拮据的普通民众也尽力凑出零钱,形成了“人人愿为献机出份力”的热潮。
新疆各族民众为抗战捐献飞机一事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,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。《新华日报》以《新疆同胞献机十架》为题报道了此事,称其“仪式庄严热烈,空前未有”。
民众齐心 一县一机
“‘一县一机’运动,把新疆各族民众的献机热情推向了新的高潮。”闫存庭指着“一县一机”运动劝募委员会各区市捐款统计表说。
1943年,新疆掀起声势浩大的“一县一机”运动,各族民众争相捐献财物购机,热潮席卷天山南北。
为让更多人直观了解献机运动,《新疆日报》刊登抗战题材漫画作品——木刻连环画《献机救国》,风格犀利,形式活泼,成为献机宣传的有力武器。和阗区(今和田)一边编印街头壁报、画报,一边召开献机运动报告大会,各机关、群众团体、学校等1700余名各界代表当场捐出5万余元;哈密区先以表演戏剧及歌舞点燃街头,再深入乡村因地制宜劝捐;乌苏县城贴满献机标语与漫画,文化剧团沿街表演助兴,机关带头募捐,民众热烈响应,仅两天就筹得4万余元。
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展厅里,独山子炼油厂职工献机募捐表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。徐德成月薪65元,捐款150元;库尔班月薪60元,捐款100元;哈斯木月薪110元,捐款160元……这些靠微薄工资维持生计的职工,在国难面前掏空积蓄,每一分捐款都浸着血汗,映照出抗日到底的决心。
据《影像伊犁纪事》记载,伊犁响应全国“一县一机”捐献运动,成立献机运动劝募委员会,各族民众踊跃竞献。于是,“新疆伊宁一号”“新疆伊宁二号”“新疆绥定号”“新疆霍尔果斯号”“新疆巩留号”……13个带着家乡名字的飞机,从边疆“飞”向了前线。
“有人说边疆远,可那会的爱国心,一点都不远。”闫存庭动情地说,“这攒起来的哪是飞机?是能顶住风雨的脊梁,是爱国抗日的坚定决心。”
从献机运动到精神传承
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新疆的献机运动像一场跨越戈壁草原的接力。在国难当头、民族危亡的时刻,新疆各族民众响亮地喊出了“抗战一日不停,吾人的募捐活动一日不止”的时代强音。
“在抗日战争期间,新疆共捐献了154架飞机,用以支援抗日前线。每次翻开这些档案,字里行间都像有声音在响。”闫存庭说。这位研究献机运动多年的学者,早已把这段历史刻进心里,“这一笔笔捐款,有牧民的牛羊钱,有农民的血汗钱,有老人的养老钱——他们捐出的哪里是钱?是‘宁舍小家保大家’的决心啊。我们要做的是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,让爱国精神代代相传。”
年轻父母牵着孩子的手,在老照片前驻足,轻声给孩子讲“新疆号”的故事……暑假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里,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“妈妈,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都捐出去呀?”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仰着脸,望着捐款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问。乌鲁木齐市民陈雪蹲下身,轻声说:“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就像遇到暴风雨的大船,大家把攒下来的钱变成‘船帆’,才能让大船顶住风浪呀。”
展厅里,穆合丽沙的讲解仍在继续,她指着屏幕上“新疆号”战斗机编队的影像,满脸凝重:“老师告诉我,这些飞机上载着的,是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最深沉的爱。我们要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,好好学习,建设家乡,让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。”
从“新疆号”到“一县一机”,从当年的募捐箱到今天的纪念馆,变的是岁月流转,不变的是新疆各族民众紧贴祖国的心。那些曾经为献机奔走的身影或许已远去,但他们用赤诚浇筑的精神,像天山的雪水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