奋斗者 正青春丨艾力与最远沙漠村的故事
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
每当34岁的中国电信和田于田县分公司员工艾力·喀迪尔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达里雅布依村,村民们立刻围上来热情攀谈,还轻拍他的肩膀以示亲近。
艾力·喀迪尔在通信线路维护的路上。记者 范琼燕摄
“大家都知道,村里的手机信号,是沙漠那一头来的,是艾力和同事开着小黄车带进来的!”7月17日,村干部云居来·吾布力告诉记者。
2017年,土生土长的于田县人艾力,被分配到达里雅布依村参与通信普遍服务建设。“小时候跟父亲去达里雅布依老村收大芸,坐毛驴车要走三四天,感觉远得没边。” 他回忆道。
再次来到这个被称作“中国最后的沙漠村落”,艾力是为在这建设第一个通信基站,那时的老村还是座沙海孤岛:没公路、没长明电、没网络信号,和外界联系全靠信件。
为了架起通信基站,他和同事克服了重重困难。到老村没有路,他们得沿着克里雅河走,车陷进沙子就扛着设备翻沙丘,再合力把车推出来。
当2G信号终于接通的瞬间,村民们当场跳起了舞。有人拨通县城亲戚的电话,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胡杨叶,连握着手机的手指都在微微发颤。“从那天起,老村好像一下子就近了。”艾力说。
2017 年,政府建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,村民们分批从原来的笆子房搬进敞亮的新家。2019年,整村完成易地搬迁。当时有记者拍下一张照片:村民依明·买提库尔班在胡杨树上打电话,这成为老村的通信记忆。
随着搬迁工作的开展,艾力又投入新村3G网络的建设。于田县的风沙天气,成为他建设工作最大的障碍。“我们每次出去都准备两个帐篷,不为别的,因为要保障一个帐篷挡风沙,一个帐篷放设备和工具。”艾力说,建设过程中还时常经历沙尘暴、大风与野兽出没的考验。
1个多月后,新村3G网络开通,实现了“隔山隔沙不隔音”。村民们端着茶水、捧着瓜果来道谢,笑得合不拢嘴。
后来,村里的通信一步步升级:2021年开通4G网络,2024年开通5G网络,逐步追上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。艾力的工作重心也由网络建设转向日常维护。通线路难,维护线路更难,脚下是滚烫的黄沙,眼前是无垠的沙漠,他那张被烈日风沙雕刻出的红棕色脸庞,每道纹路都记录着8年来的艰辛。
艾力在检查光缆。记者 范琼燕摄
今年5月,狂风吹断了线杆,扯断了光缆,全村信号中断。村民下午驱车90多公里出来报信,艾力夜晚驱车前往,流沙遮蔽了道路,平常1个半小时的路,他走了近4个小时,在茫茫沙漠里找不到具体故障点,他跪在滚烫的沙地上,刨出埋在沙子里的光缆,摸着一米米往前排查,等最终找到故障点熔接好光缆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。
这样的事对艾力来说早已平常。虽然每次出门,家人都很揪心,但能让“死亡之海”里的村落不再信息匮乏,让最远的沙漠村与世界相连,看着老乡们能和外界顺畅联系,孩子们能在网上学知识,他觉得所有辛苦、奔波都有了意义。
“我肩上的担子连着老乡们和世界的距离。”艾力的话很实在,却透着股坚定。他说,愿意用青春和汗水,让这片沙漠里最远的村,永远和世界紧紧相连。